
作者:许云辉
“带砺山河三百年,一朝烽火逼南滇。孤军独振重围解,功在朝廷业在边。”
清光绪末年,陕西宝鸡某地举人杨璟瑢进京赶考期间,在拜访朝廷官员时,意外受到两位云南籍高官的热情款待。他们对杨璟瑢关怀备至,并转赠他几幅珍藏的字画。杨璟瑢感激涕零,询问他们为何如此善待自己?二人相视一笑回答道:“我们这样做,为的是感谢您祖上对云南百姓的恩情!”
杨璟瑢的祖上,便是诗中咏颂的“功在朝廷业在边”的明末云南副使杨知畏。

(一)镇守楚雄
大明传至崇祯,已然千疮百孔风雨飘摇。云南同样岌岌可危,官场“网利营私,土司多叛。”武定土官吾必奎得知清军入关后,公然发动反叛,“连陷禄丰、广通诸县及楚雄府。”
杨畏知刚刚空降云南,担任“分巡金(金沙江)沧(澜沧江)”重任,闻讯火速联络云南总兵官、黔国公沐天波出兵平叛。沐天波征调蒙自土司沙定洲等地方武装迅速击败叛军,活捉吾必奎及其党羽。楚雄城收复后,杨畏知率随从及办公机构“驻其地”,成为楚雄城守护者。
在云南各地土司中,沙定洲实力最为强大。他刚率部至昆明城外,便得到吾必奎叛乱已被平息消息。他不甘心为他人做嫁衣,索性按兵不动,虎视眈眈觊觎昆明城。沐天波为安抚他,多次在城内黔国公府设宴款待。黔国公府二百余年积累的财富,令沙定洲垂涎三尺。而昆明薄弱的守备力量及汉族官员们内部的倾轧,更使沙定洲“老鼠别手枪----起了打猫的心思。”于是,他周密策划部署,以告辞为名,率亲兵攻入黔国公府,同时分兵攻占昆明四面城门。
沐天波猝不及防,仓皇间携官印及世袭铁券等重要物品逃出昆明,直奔杨畏知镇守的楚雄。
沙定洲先将沐王府洗劫一空,又威逼云南巡抚吴兆元混淆是非奏请朝廷:“(沐)天波反,(沙)定洲讨平之,宜以(沙定洲)代镇云南。”为根除心腹之患,他亲率一路直扑楚雄,“西追(沐)天波。”
楚雄城兵寡将微,为使楚雄百姓免遭战火荼毒,杨畏知决定不与沙定洲发生正面冲突,另辟蹊径保全楚雄城。

(二)三保楚雄
杨畏知动情晓理,成功说服沐天波继续西行至数百里外的永昌(今保山)避敌锋芒,自己率部留守楚雄城。
沙定洲气势汹汹追到楚雄城外,杨畏知站在城门上喊话,制造完全为对方考虑的假象:“沙将军,我知道,您的目标仅仅是捉拿黔国公而已!但是,黔国公已途径此地远遁永昌。等您平定永昌回来时,估计朝廷对您的任命已经下达。那时,我再出城与您以礼相见!”
沙定洲大失所望,就坡下驴与杨畏知约定回来相见后,火速“分兵陷大理、蒙化”,灭绝人性纵兵屠城。
杨畏知成功将祸水西移,第一次保住楚雄城。他抓紧时间坚壁清野修缮城楼加强战备,联络四方援兵准备抗击沙定洲。沙定洲在大理得知“姚安、景东俱响应”杨畏知,“不敢至永昌,还攻楚雄。”杨畏知率全城军民沉着应战,与敌相持数月。他采取袭扰战术,多次趁敌军松懈时出其不意发起攻击,重创叛军,“杀伤多。”沙定洲被迫放弃楚雄,回师昆明攻取石屏等地后,卷土重来“复西攻楚雄。”杨畏知率军民同仇敌忾坚守楚雄,顽强抗击叛军。
远在广州的南明绍武政权皇帝朱聿鐭“闻(杨)畏知抗贼”,大加褒奖,封其为“授右佥都御史,巡抚云南。”楚雄军民闻讯欢欣鼓舞,更加坚定抗贼保家园意志,众志成城守护家园。

(三)约法三章
螳螂捕蝉黄雀在后,正在沙定洲调兵遣将正欲一举攻取楚雄城时,大西军余部在张献忠部将孙可望与李定国率领下,趁沙定洲主力西进造成云南空虚良机,从贵州大举攻入滇东,直逼沙定洲老巢。沙定洲被迫放弃楚雄“还救,大败”,最终兵败被擒,被李定国押回昆明处死。
孙可望率部西略,猛攻楚雄。杨畏知率部至绿丰迎敌,兵败后自感无颜面对楚雄父老,出城投水自尽未果,被孙可望部擒获。他置生死于度外,“踞而骂。”
孙可望下马安慰他:“杨公英名,吾已久仰。吾兵至贵地,只为讨贼。吾愿与您戮力同心‘匡扶明室’,绝无它意!”
杨畏知怒目圆睁:“你无非想骗我罢了!”
孙可望斩钉截铁回答:“您若不信,吾折箭为誓!”
杨畏知半信半疑:“果真如此,您得依从我三件事:‘一不得仍用伪西年号,二不得杀人,三不得焚庐舍,淫妇女。’”
孙可望“皆许诺”后,杨畏知与他同回楚雄城。孙可望令部将刘文秀继续率部西征,“略定大理诸郡”,进抵永昌府,以“共扶明后,恢复江山”为条件,与沐天波达成合作协议后,将他迎回昆明。
杨畏知与孙可望的“约法三章”,成为孙可望解决滇西问题的金钥匙。《明史》盛赞:“迤西(云南别称三迤,迤西即滇西)八府免屠戮,(杨)畏知力也!”

(四)英勇就义
孙可望平定沙定洲叛乱后,野心逐渐膨胀,心安理得接受前明御史“尊(孙)可望为国主,以干支纪年,铸兴朝通宝钱”建议。杨畏知素来只承认大明朱姓为正朔,且得知“时永明王已称号于肇庆”,因此对孙可望沐猴而冠企图称王“愤甚,有所忤,辄抵掌谩骂。”孙可望被气得咬牙切齿,“数欲杀之。”杨畏知在李定国与刘文秀极力保护下,才得以平安脱险。
李定国与刘文秀为钳制孙可望独霸一方野心,决定“遣(杨)畏知及永昌故兵部郎中龚彝赴肇庆进(孙)可望表”,请求永历帝册封孙可望为王,将孙可望关进权力的笼子。杨畏知至肇庆谒见永历帝后,竭力说服持反对意见的大臣,建议:“孙可望无非是想权力高出刘、李之上罢了!臣建议晋封其为上公,封刘、李为侯爵,如此尊卑便一目了然!”
永历帝采纳建议,封“(孙)可望景国公,赐名朝宗;(李)定国、(刘)文秀皆列侯。”杨畏知与助手龚彝分别升任兵部尚书及侍郎,随特使大理寺卿赵昱同返云南。杨畏知喜忧参半,喜的是所有人都得到永历帝册封,忧的是孙可望得知未被封王是否会善罢甘休。
历史永远充满吊诡。赵昱出于个人私心,竟与宰相同流合污“矫命改封(孙)可望平辽王”,随后怀揣矫诏奔赴云南。使者胡执恭更是离谱,为巴结手握重兵的孙可望,竟“先矫命封(孙)可望秦王”,再铸造“秦王之宝”金章,派心腹火速送至云南。“(孙)可望大喜,郊迎。”
因此,当杨畏知等人回云南后,宣读加封孙可望为景国公诏书时,孙可望拒绝接受:“我已封秦王矣!”杨畏知与胡执恭都证明“所封实景国公,敕印故在。”孙可望大怒,将他们悉数下狱,“而遣使至梧州问故。”直到此时,“廷臣始知矫诏事。”朝臣为安抚孙可望情绪,“请封(孙)可望澄江王。”孙可望的使者却态度强硬宣称:“非‘秦’不敢复命!”朝臣旗帜鲜明拒绝:“本朝无异姓封王例!”且“又致书(孙)可望,词义严正。”
孙可望为何对封秦王有执念?原来,当初张献忠率部攻取成都后,曾“自称秦王”,称帝,建国号成立大西政权。孙可望作为张献忠的股肱,长期为大西政权效力。因此,他渴望继承秦王封号再成帝业。得知永历帝拒绝封其为秦王后,孙可望恼羞成怒,亲率大军“破广州、桂林。”永历帝被逼得逃奔南宁,为息事宁人遣使“封(孙)可望冀王,(孙)可望仍不受。”杨畏知劝他见好就收:“秦王与冀王爵位同等,差不多得了!”孙可望执迷不悟,“不听。”在李定国等人劝说下,孙可望决定派杨畏知到朝廷,尽快确定加封秦王一事。
孙可望决定杀鸡儆猴警告永历帝,以护驾为名,令部将率兵赴南宁抓捕并杀害所有反对他加封“秦王”的朝臣。永历帝被吓破胆,“乃真封(孙)可望秦王。”
杨畏知风尘仆仆赶到南宁,得知永历帝诏令后,痛心疾首“痛哭自劾,语多侵(孙)可望。”永历帝被他的忠诚感动,“遂留为东阁大学士,与吴贞毓同辅政。”
孙可望得封秦王,志得意满。得知杨畏知在南宁揭自己的老底,勃然大怒,派人将杨畏知召回贵阳,当面质问辱骂。杨畏知自知难逃一劫,怒发冲冠,口中痛斥孙可望数典忘祖拥兵自重,“除头上冠击(孙)可望,遂被杀。”
杨畏知英勇就义消息传到云南,“楚雄人以(杨)畏知守城功,为(之)立祠以祀。”
杨畏知明知大明大厦将倾,覆灭只在旦夕,却依然心系朱氏江山,竭尽所能勤政爱民做好一方父母官。他以生命证实一个真理:只要真心为百姓做事,便会永远受到百姓景仰与纪念。人的生命虽然有长短,但生命的价值却无穷无尽!

作者简介:许云辉,男,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,且于同月入职杏坛,2022年10月退休。曾出版专著两部,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。
致作者:《写乎》致力于文化与历史的传播,仅仅根据作者意愿开通赞赏,赞赏所得全部归作者。
投稿邮箱:499020910@qq. om
胜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