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1373次列车被撞脱线,车厢内闷热异常,有男乘客情急之下砸窗透气。7月5日,官方通报详情,该事件持续引发关注。
5日,广铁长沙客运段发布情况说明,称事发时,列车工作人员认为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,铁路公安已对砸窗男子进行批评教育。
7月5日,有被困乘客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,车厢内温度超过35℃,有人中暑被乘务员架走。还有乘客回应官方最新通报称:“又闷又热的车厢里待3小时,还没到破窗的程度,那我也很无语。”
>>>确实闷热难受
事发车厢里有180人,乘警制服也被汗水浸湿
7月5日下午,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联系上K1373次列车上的一名乘客,其介绍称,“列车脱线停了3个小时,车厢里空气不流通,确实闷热得很难受,好几个人中暑,我记得第一个还是个老奶奶,从我面前被乘务员架走。”
展开剩余81%其提供的3段现场视频显示,车厢里有人不停地摇扇,有男性乘客甚至脱去上衣,光着膀子。
此外,有多段现场视频显示,列车里又闷又热,乘客们汗如雨下,甚至列车员和乘警的制服也被汗水浸湿。
这位乘客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,“那名小伙是砸了3号车厢的车窗玻璃,这个车窗应该是从门口数过去第四排的,他后来就被乘警带走了。”
事发后,有列车乘务员小心地清理了玻璃碎渣。该乘客认为,砸车窗小伙是为了大家降温通风,不应被批评教育,“当时车厢里有180多名乘客,其中包括老人和孩子。”
>>>乘客回应通报
“35℃闷热3小时还没到破窗程度,我也很无语”
另一位乘客告诉记者,“车厢内35℃以上的高温,又闷又热,3个多小时大家衣服都湿了。我当时就在车上,我女儿、我婆婆,还有好多人,老人小孩都受不了,有阿姨都快晕倒了,被搀着走了。”
这位乘客回忆说:“小伙子砸的是3号车厢的10号位置的车窗。列车停了4个多小时,其中修车窗用了一个小时。他人后来被带走了。”
该乘客认为当时最要紧的是通风透气,而非口渴喝水,“当时是有列车员给发矿泉水,但那时候都已经有空调了,那时候都到金华了。”
对于7月5日广铁长沙客运段的通报,这位乘客无奈地表示:“还没到破窗的程度,那我也很无语。”
>>>网友持续关注
“乘客安危受到威胁时,必须采取应急举措”
事发5天,记者注意到,网上关注热度不减。
“有没有考虑空气的窒息,3小时的时间,换做谁都是煎熬。”
“封闭车厢内的老人和孩子对闷热会产生持续的身体不适,所以第一时间破窗通风没问题。”
有网友认为,生命至上,“乘客安危受到威胁时,就应该采取应急举措。列车长及其他工作人员不能墨守成规,而应迅速采取包括开门,甚至破窗的应急举措。”
有网友认为,“希望以后这样机械式应对的事能少发生一点。相比较于乘客的生命安全,车窗维修应该不算什么吧?”
还有网友表示:“救人要紧,这要是中暑了,出现热射病,不知道铁路部门会不会承担责任。”
对于7月5日铁路部门的通报,有网友指出:“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到底有多紧急,请说明。”
>>>12306回应
列车空调失效超过20分钟应如何组织实施救援?
2014年出台的《铁路技术管理规程》第415条规定:明确要求列车在运行中发生供电中断或空调故障时,乘务组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,在15分钟内开启应急通风系统或组织旅客疏散,确保车厢内空气流通,防止旅客因高温、缺氧引发健康风险。
《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》第9.3.7条规定:空调列车突发故障时应在15分钟内启用备用通风装置;若无法恢复,须组织旅客转移至其他车厢或疏散至安全区域。
《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规则》第24条则强调在列车滞留期间,乘务组须优先保障旅客生命安全。超15分钟未有效处置通风或疏散问题,旅客有权采取必要自救措施(如破窗、使用应急设备等)。
此外,《旅客列车空调失效应急处置办法》第四章处置流程第九条规定,旅客列车空调失效超过20分钟不能恢复且列车不能维持运行时,列车长应及时与司机、随车机械师(车辆乘务员)沟通,视车内温度和旅客舒适度作出动车组列车开门、其他旅客列车(含时速160公里/小时动力集中动车组)开窗的决定,并通知司机转报列车调度员。列车调度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,确定救援方案并组织实施。
>>>铁路专家解读
天气炎热封闭车厢为何闷热难忍感觉“不通风”?
据专家介绍,高铁车厢都配有备用电源,但必须尽量节约使用,以保证接触网恢复正常供电后,能顺利启动车内控制设备。另外,列车因事故发生断电后,车厢内与外部是有换气通道的,空气流动可以保证。
专家表示,因天气炎热,车厢封闭空间内人多散热量大,就导致了闷热难忍和感觉上的“不通风”。而打开车门通风,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。
2018年8月央视网曾报道,铁路部门已考虑为高铁增加一组高压储能电源,来确保高铁在野外断电情况下,可以以每小时30-50公里左右的速度运行到下一个车站,但这一技术却迟迟未能落地。
解决故障后的通风问题,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,显得越来越迫切。这就需要铁路部门加快实施,尽快破解这一难题,以免再次出现两难情景。
来源: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李华 编辑 李婧
发布于:陕西省胜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